Q4季度我们外贸韧性彰显 整体结构优化升级
面对全球贸易环境波动,中国外贸交出亮眼成绩单。海关数据显示,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7.31万亿元,同比增长3.6%。这份成绩单背后,是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、新兴市场的强劲拉动,以及民营企业的活力迸发,彰显出中国制造的深层韧性。
2025年前10个月进出口总值突破37万亿元,同比增速稳定在3.6%区间。其中出口表现尤为亮眼,22.12万亿元的出口规模实现6.2%的同比增长,显著高于整体增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进口已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,10月单月进口增幅达1.4%,反映出内需市场温和复苏态势。这种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持续增长,验证了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抗压能力。
分月度数据观察,尽管10月出口受假期、极端天气及高基数影响微降0.8%,但进出口总值仍保持0.1%的正增长。这种波动中的稳定性,源自我国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持续深化的市场多元化战略。尤其民营企业贡献突出,其21.28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占总值57%,7.2%的增速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核心力量。
机电产品作为出口主力军,前10个月贡献13.43万亿元出口额,同比增长8.7%,占出口总值比重突破60%。其中高技术产品表现抢眼,集成电路出口激增24.7%,汽车出口增长14.3%,凸显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态势。与此同时,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3%,服装、塑料制品等品类出现负增长,反映出全球消费格局的结构性转变。
出口动能转换特征明显,新能源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组件等”新三样”产品延续高增长,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出口新引擎。这种转变既顺应全球绿色转型趋势,也得益于国内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支撑。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,为高技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了高效通道,推动”中国智造”更精准对接全球需求。
区域贸易结构呈现深刻变革,东盟以6.18万亿元贸易额稳居首位,9.1%的增速领跑主要市场。对欧盟贸易保持4.9%稳健增长,尤其在德国、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实现超预期增长。而同期对美国贸易下降15.9%,印证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传统贸易通道的冲击。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,标志着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。
新兴市场贡献度持续提升,对非洲进出口飙升18.3%,拉美市场增长4.3%,共建”一带一路”国家贸易总值达19.28万亿元,增速5.9%。特别是对新西兰、英国等发达国家贸易分别增长6.2%和6%,显示出我国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关系的深度韧性。这种全球布局的再平衡,有效分散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,为外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进口连续5个月正增长释放积极信号,1-10月进口总值达15.19万亿元。机电设备进口稳步提升,反映出制造业投资回暖态势。能源与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,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,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保障。不过钢铁、煤炭等传统产品进口下滑,折射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。
进口商品结构优化特征明显,高新技术产品与关键零部件进口占比提升,显示国内产业升级对高质量中间品的旺盛需求。农产品进口保持2%增长,满足消费升级需求。虽然房地产相关领域进口疲软,但随着补库周期逐步启动,制造业原材料进口有望企稳回升,形成内外贸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四季度外贸将延续”稳中提质”主基调,增速可能受高基数影响温和回落,但结构优化趋势不改。随着中国-东盟自贸区3.0版落地及绿色贸易新政实施,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。专家预测,全年出口增速可能维持在5%-6%区间,其中对欧盟、东盟及”一带一路”国家出口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。
外贸新动能培育进入关键期,高端制造升级与绿色转型将重塑国际竞争力。数字贸易规则对接、海外仓网络完善等措施,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。虽然美国市场不确定性犹存,但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柔性供应链优势,有望在全球补库周期中获取新增量。这种以质量替代数量、以韧性抵御波动的增长模式,将成为中国外贸的核心竞争力。
sywmjd2025-11-19T11:42:27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