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交会作为重要的贸易展会,一直是国内外商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。然而,今年广交会出台的翻译新规却引发了诸多争议。这一规定看似规范,实则对贸易交流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,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。
PART.01先来看看新规定
今年广交会规定,想以翻译身份陪外国买家进场,必须有翻译证,还要提前注册、上传资质、绑定买家。这一操作着实让人诧异,一场以贸易为核心的展会,竟先把交易的重要桥梁——外贸业务员和外贸SOHO卡在了门口。要知道,有翻译证和当好外商在广交会上的翻译,根本是两码事。老外来中国的目的是交易,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语言翻译的半吊子传声筒,而是能够真正帮助他们促成交易的专业人士。
帮助老外促成交易,不仅仅要懂语言,更需要是外贸业内的人,并且要懂老外所找产品的专业知识。如果不懂产品术语和外贸术语,很难进行有效沟通,更别提促成交易了。就拿燃气热水器来说,一个采购燃气热水器的客户问参展商“Tell me about your exchanger.”,持证翻译大概率会一头雾水,只能琢磨Exchanger到底是什么意思,而外贸业务员却能马上知道客户说的是水箱,也就是产品的心脏,并能准确地将客户的需求传达给参展商。这充分体现了专业外贸人员与普通持证翻译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PART.02大家的看法
在广交会现场,类似的专业对话无时无刻不在发生。比如客户问“what’s the notified body number of your CE certificate?”,没有任何外贸经验的译员极大概率不知道“notified body”是什么,更不清楚中国的认证公司和这个“notified body”之间的区别。一旦参展商也不明白,沟通就会立刻陷入僵局。但做欧盟市场的业务员却对此了如指掌,如果参展商不明白,他们能很快解释清楚,让沟通顺利进行。
再如在卖灯的展位上,客户问“what’s the IP rating?”,估计那些有翻译证的人会以为是大众理解的IP意思,而不知道这是在问防水等级。在一些机械类产品的交流中,这种差距更为明显。客户问“What’s your backlash tolerance?”,普通翻译可能根本翻不出来,而业内的外贸业务员却能秒懂是在问传动间隙,涉及CNC精度,还能直接解释为±0.03mm。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专业外贸业务员在贸易沟通中的重要性。
PART.03我的一些看法
如今,那些真正懂行的业务员被莫名其妙的规定挡在门外,这对外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。换个角度想,如果自己是老外,来中国参展,肯定更愿意选择一直有合作、沟通已久、能提供免费专业服务的外贸业务员,而不是花钱请一个陌生的有翻译证的译员。买家要的是效率、信任和结果,而广交会现在的“翻译资格制度”看似规范,实则只是转移责任,降低工作效率。
对比国外的一些知名展会,如法兰克福、CES、IFA、IHA等,他们的做法截然不同。以IHA为例,逛展的人在官网上注册一下就可以直接进场,一分钱都不用花,参展商也可以邀请自己想见的人。没人会去管你是不是“持翻译证人员”,他们只关心你是不是来做生意的。而我们的广交会却层层设卡,把真想做生意的人拦在外面,这种差异实在令人深思。
PART.04视界决定成败
真正让世界听懂中国的,不是有翻译证的人,而是那些在外贸战场上摸爬滚打、既能谈客户,也能谈未来的外贸人。一场真正国际化的展会,不该害怕灵活的人,而应害怕僵化的制度。语言只是最表层的沟通,真正的理解来自经验、逻辑和判断力。外贸业务员之所以是最好的翻译,是因为他们能在一句不完整的英文背后,听出需求、算出成本、判断意图。
很多老外的母语并非英语,他们有口音、有语法错误,只有长期和他们共事的外贸业务员才能快速捕捉到他们的真实意图。虽然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一个老业务的抱怨,但或许抱怨的人多了,制定规则的人听到了,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,从而对不合理的规定进行调整,让广交会真正成为一个促进贸易交流的优质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