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经济的大舞台上,贸易政策如同指挥棒,时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的走向。2025年10月,世界各地的贸易政策发生了诸多变化,涉及关税调整、海关监管、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。这些政策的变动不仅关乎企业的利益,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政策动态,把握全球贸易的新趋势。

美洲贸易风云

美洲地区在2025年10月贸易政策频出,呈现出关税升级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。美国的港口费政策正式落地,这对中国船东、运营商以及相关船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对于中国船东,按船舶净吨位征收港口费,从2025年起为50美元/净吨,逐年递增至2028年的140美元/净吨。以13,000TEU集装箱船为例,中国船东2025年需缴纳300万美元,2028年将高达840万美元,这无疑增加了中国船运企业的运营成本。此外,对中国建造船舶(非中国船东)、非美造汽车运输船也有相应的收费规定。同时,药品、卡车、家具等产品的关税也正式执行,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%关税(除非在美建厂并已开工),进口重型卡车征收25%关税,厨房橱柜、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%关税,软体家具征收30%关税。这些政策的实施,将对中美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,中国相关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市场策略,寻找应对之策。

墨西哥和阿根廷也有重要的贸易政策调整。墨西哥经济部长宣布,政府计划于10月20日批准对亚洲国家的关税政策调整,该措施覆盖汽车、纺织品、家电等中国优势出口领域,但将美加两国排除在外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可能会影响中国相关产品在墨西哥市场的份额,中国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墨西哥市场的动态,加强与当地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。而阿根廷政府宣布自2025年9月23日起至10月31日(或出口额达到70亿美元),暂时取消大豆、豆粕、豆油、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的出口关税。税率调整使得大豆出口税从26%降至0,豆粕和豆油出口税从24.5%降至0,玉米出口税从9.5%降至0。这一政策旨在促进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,增加外汇收入,同时也会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应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
欧洲绿色转型

欧洲地区在2025年10月呈现出绿色转型与海关便利化并行的特点。欧盟的CBAM机制过渡期简化,10月起实施简化措施,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中小进口商免于申报,非欧盟企业可直接通过CBAM平台上传排放数据。2026年起正式缴费,目前仅需提交季度报告。这一机制的实施,旨在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,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。对于企业来说,需要加强对碳排放的管理和监测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以适应这一政策的要求。同时,德国、荷兰的区块链清关试点10月起扩大试点范围,单一窗口系统与AI风险评估模型同步上线,区块链处理贸易单据,目标清关时间缩短至48小时内。这一举措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,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,促进欧洲地区的贸易发展。

欧盟还启用了新的出入境系统(EES)和实施了一些环保新规。2025年10月12日,欧盟启用新的出入境系统(EES),该系统将逐步替代传统护照盖章方式,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国家公民(第三国旅客),包括短期停留(不超过90天)的旅客。这一系统的启用,将提高边境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,但也可能会给旅客带来一些不便,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。此外,意大利从2025年10月1日起,在伦巴第、皮埃蒙特、威尼托和艾米利亚 – 罗马涅大区实施新规,禁止欧5标准及以下柴油车在人口超过3万的城市通行。这一举措旨在减少污染排放,但可能对相关车辆使用造成限制,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快技术创新,推出更环保的车型。英格兰地区自2025年10月起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,包括塑料吸管、叉子、勺子和棉签等,以减少塑料污染。该政策旨在通过立法推动环保措施,目前正处于实施阶段,这将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寻找可替代的环保产品。

亚洲合作监管

亚洲地区在2025年10月展现出区域合作深化与监管趋严的态势。中国在税收优惠和海关监管方面有重要举措。税收优惠政策方面,10月1日起取消国企限制,民企同等享受改制重组印花税减免,这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,降低企业的改制成本,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。同时,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%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,这将加强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,推动共同发展。海关监管优化方面,海关总署修订《行政处罚裁量基准》,新增“初次违法免罚”清单,为24个月内同一检验检疫业务领域的首次违法提供容错空间。这一举措体现了海关监管的人性化和灵活性,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监管要求。2025年10月1日起,国家税务总局要求所有出海跨境业务必须正规出口,买单报关的时代即将终止。强制实名申报,出口报关单需填写实际出口单位名称及完整货值金额,禁止使用无关抬头;若未如实申报,代理企业需承担税费及法律责任;代理出口企业在预缴申报时,需同步提交实际委托出口方的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。这将规范跨境贸易市场秩序,提高贸易的透明度和合规性。

中国在区域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。中国与东盟完成自贸区3.0版谈判,新增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条款。RCEP原产地规则进一步简化,区域价值成分计算方式优化。这将促进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,加强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,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。九部门出台13项政策促进服务出口,包括增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等。这些政策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,推动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。此外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于10月15日施行,新增对“内卷式”竞争行为和“傍名牌”现象的处罚条款,强化市场秩序监管。《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》于10月1日实施,明确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认定标准,统一监管要求,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。互联网平台企业自10月1日起需首次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及收入信息,强化税收管理。这些政策的实施,将营造更加公平、有序的市场环境,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。

韩国印度动态

韩国和印度在2025年10月也有各自的贸易政策调整。韩国自9月29日起对3人以上中国团队游客实施15天免签,有效期至2026年6月。这一政策将促进中国游客赴韩旅游,带动韩国旅游业的发展,同时也加强了中韩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,这是一个拓展韩国市场的好机会,可以推出更多适合中国游客的旅游产品和服务。而印度计划自2025年10月起对低品位铁矿石征收30%出口关税,旨在确保国内钢铁生产原料供应,同时刺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。此政策将影响粉矿和低品位矿石,而高品位块矿因国内需求旺盛暂不受限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将对全球铁矿石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,特别是对依赖印度低品位铁矿石进口的国家和企业。

印度的这一关税政策调整,可能会导致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价格波动。对于中国钢铁企业来说,如果有从印度进口低品位铁矿石的情况,需要重新评估采购策略,寻找其他的铁矿石供应渠道。同时,这也可能会促使中国钢铁企业加强与其他铁矿石生产国的合作,提高资源保障能力。而韩国的免签政策,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韩国旅游、购物和消费。韩国的旅游、餐饮、零售等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同时也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,以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。此外,中韩两国在文化、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也可能会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而更加频繁,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。

东南亚新举措

东南亚国家在2025年10月有一系列新的贸易举措。泰国在原产地规则和财政计划方面有动作。10月成立特别工作组,重点核查太阳能电池板、汽车零部件等产品。区域价值成分门槛从40%提升至50%,加强对中国进口零部件的审查。这一举措将对中国相关产品在泰国市场的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,中国企业需要提高产品的本地化程度,增加在泰国的附加值,以满足泰国新的原产地规则要求。泰国还将推出总值470亿泰铢的共同支付计划,旨在支持相关政策实施。这一计划将有助于促进泰国国内的消费和经济发展,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。

越南在反规避调查、机场认证系统和直播带货立法方面有新动态。9月18日受理对中国热轧板卷的反规避调查,可能扩大现有23.10% – 27.83%的反倾销税范围。这将对中国热轧板卷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,企业需要积极应对,加强与越南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商,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身的产品不存在倾销和规避行为。越南政府要求全国机场部署VNeID电子身份认证系统,涵盖生物识别技术应用。该系统预计于2025年10月完成部署,旅客需在值机、安检等环节配合生物信息采集,国内航班将全面推行无接触安检流程。这一举措将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,但也需要旅客适应新的安检方式。越南的直播带货立法进入国会审议阶段,10月提交国会草案要求直播带货者通过VNeID平台实名认证,平台需承担实时监测与虚假宣传追踪责任。这将规范越南的直播带货市场,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

中东便利安全

中东地区在2025年10月注重贸易便利化与安全申报强化。沙特的SABER认证进入强制执行新时代,自2025年10月1日起,所有发往沙特的货物在清关前,必须持有SABER平台签发的SC证书(Shipment Certificate)。这意味着SABER认证将从“建议性”正式升级为“强制性”,任何未持证货物将无法完成报关,面临罚款、滞港甚至退运的风险。对于出口沙特的企业来说,需要提前做好SABER认证的申请工作,确保货物能够顺利清关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将提高沙特的贸易安全和监管水平,但也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成本和时间成本。

阿联酋在反恐预申报和经济集群政策方面有新举措。自2025年10月起实施MPCI(Maritime Pre – Load Cargo Information)新规,要求船司和货代在装船前按规则提交中转、过境货物数据。船司无论是否有分单,均需在装船前24小时提交数据;货代最后一层分单需在装船前24小时提交,中间层分单需在装船前6小时提交。这一举措将加强阿联酋的港口安全管理,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。阿联酋内阁批准制定《国家经济集群政策》,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、拓展全球市场准入渠道,并每年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逾300亿迪拉姆。该经济集群政策预计将在未来七年内使阿联酋外贸额增加150亿迪拉姆,涵盖金融服务、旅游酒店、航天、通信与数据分析及食品等关键领域。这将促进阿联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,提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。

非洲关税调整

非洲地区在2025年10月有关税调整和产业保护措施。南非在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方面上调。农产品方面,小麦关税从54.95分/公斤涨至85.15分,面粉从82.42分涨至127.72分。这将增加南非国内农产品的价格,对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。同时,也可能会刺激国内农业生产的发展,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。工业品方面,对镀锌钢板、铝锌合金钢板等实施临时保障关税,税率最高达50%,有效期至2026年1月。这一举措旨在保护南非国内的钢铁产业,减少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,但也可能会导致相关下游产业的成本上升。

肯尼亚和刚果(金)也有贸易政策变化。肯尼亚全面提高进口关税,钢铁条加征17.5%出口促进税,陶瓷卫浴产品附加3%税,汽车进口关税从25%上调至35%(新能源汽车除外)。这将增加进口产品的成本,对肯尼亚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产生影响。对于进口企业来说,需要重新评估市场策略,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。刚果(金)自10月15日起结束自今年2月以来实施的钴出口禁令,并于10月16日改为实行出口配额制度,直至另行通知。这一政策的调整,将对全球钴市场产生影响,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,广泛应用于电池、电子等领域。对于相关企业来说,需要密切关注刚果(金)的出口配额制度,合理安排采购计划。

海运港口变革

全球海运与港口政策在2025年10月有重要变化。国际海事组织的净零排放框架进展备受关注。IMO在2025年4月批准净零排放框架草案,预计10月正式通过,2027年生效。核心内容包括全球燃料标准,要求船舶降低年度温室气体燃料强度;排放定价机制,未达标船舶需购买“补救单位”,2028 – 2030年价格为100 – 380美元/吨CO₂eq。这一框架的实施,将推动全球海运业向绿色、低碳方向发展。对于船运企业来说,需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投入,提高船舶的能源效率,以满足净零排放的要求。

中国主要港口和航运公司也有相应的变化。中国主要港口(上海 – 宁波港群、青岛)在国庆黄金周期间面临拥堵压力。航运公司开始调整太平洋航线,部分改用非中国制造船舶,或通过加拿大、墨西哥港口中转规避美国港口费。这一调整将影响全球海运市场的格局,对于中国的船舶制造企业和港口运营企业来说,需要积极应对,加强与航运公司的合作,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。同时,这也提醒企业要关注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,及时调整经营策略,以降低运营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