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全球外贸政策更新
2025年9月,全球贸易环境迎来密集政策调整,涉及关税、市场准入、出口监管等多个核心领域。这些变化将重塑企业供应链策略和国际贸易格局,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细节,优化合规操作以降低风险。以下为关键新规的全面解析,助力企业把握先机、规避潜在挑战。
中国税务和海关部门对跨境电商出口实施严格新规,要求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完成退税申报及收汇流程,否则需补缴增值税。委托出口模式中,发货方需承担未合规操作的税务责任,避免“双清包税”或“买单出口”等灰色操作带来的内销征税风险。新规旨在提升数据真实性,海关同步简化单证申报并取消海外仓备案,但强调企业需确保信息准确,以支持贸易透明化发展。
这些调整源于《增值税法实施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,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和成本控制。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,优化收汇流程,及时处理退税申请。长期来看,合规化运营不仅减少罚款风险(如违规可能面临高额滞纳金),还能增强国际市场信誉。全球监管趋势表明,各国正加大对跨境电商的审查力度,企业需整合财税与物流团队,提前规划出口策略以适应政策变化。
中美双方于8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,再次暂停实施相互24%的对等关税90天,保留剩余10%的关税加征权。中方同步暂停对美非关税反制措施,为双边贸易创造短期缓冲期。这一安排源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成果,旨在缓解贸易摩擦对供应链的冲击,企业可借此窗口期优化进出口计划。历史回顾显示,日内瓦会谈后首次90天“窗口期”已显著降低双边关税水平,伦敦会谈则推动部分限制性措施放宽。
暂停关税的实施将为美国棉农和印度纺织业等带来利好,例如印度棉花进口暂停关税后,美国出口受益显著。企业需评估产品类别关税变化,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以避免额外成本。未来90天内,双方保留加征权意味着不确定性仍存,建议企业监控政策更新,优先与自贸协定伙伴合作以分散风险。全球贸易格局中,此类动态突显大国博弈对中小企业的影响,推动多元化市场布局成为关键应对方案。
美国特朗普政府于8月15日宣布扩大钢铁和铝进口关税范围,新增407个产品编码至《美国协调关税表》,相关衍生产品将加征50%额外关税,非钢铁铝部分适用特定国家税率。新清单于8月18日正式生效,覆盖工业设备、机械组件等领域,旨在保护国内制造业。公告强调,这些措施基于国家安全考量,对全球供应链形成压力。
此次扩展可能导致进口成本上升,影响汽车、建筑等行业原材料供应。企业需立即审查产品编码,评估替代来源或本土化生产可行性。长期影响包括重塑全球钢铝贸易流向,如亚洲出口商可能转向欧盟或拉美市场。历史数据显示,美国关税政策常引发连锁反应,建议企业加强合规申报,利用自贸协定降低税率差异风险。全球贸易环境中,此类单边措施加剧不确定性,推动企业加速供应链韧性建设。
欧亚经济委员会理事会响应俄罗斯提议,将能源消耗设备能效技术法规(TR EAEU 048/2019)生效日期从2025年9月1日推迟至2028年9月1日。法规适用于俄罗斯、白俄罗斯等五国,涵盖荧光灯、LED灯具、家用电器等产品,旨在建立统一能效标准。这是第三次推迟实施,给予企业充足过渡期。
推迟政策缓解了制造商合规压力,企业可重新规划产品测试和认证流程。新标准强调资源节约和能效提升,覆盖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,企业需投资技术升级以满足要求。全球能效趋势下,类似法规在乌拉圭等地同步推进,建议企业整合ISO管理体系,提前开展实验室评估。长期看,统一标准将促进区域贸易便利化,但企业需关注2028年截止期限,避免延误带来的市场准入障碍。
俄罗斯自9月起实施电商新规,要求商品页面显著展示EAC或GOST-R合规认证链接,食品、药品需通过“诚实标签”系统实现全程追溯。违规者面临单日最高200万卢布罚款、商品下架及账号封禁。新规源于第546-FZ号法律修订案,旨在打击灰色清关和假货。
2026年9月将建成“卖家实名认证+商品合规溯源”双机制,企业需提前完成认证并强化信息审核。平台提供30天调整期,建议商家优化产品描述和供应链透明度。风险防控包括第三方审核和追溯技术投入,以规避高额处罚。全球电商监管趋严背景下,此政策突显俄罗斯市场规范化趋势,企业应建立本地化合规团队,确保长期稳定运营。
印度调整PVC反倾销税率,对中、美等国征收5年反倾销税,中国税额显著提高。同时,印度暂停征收棉花进口关税至9月30日,支持纺织业并利好美国出口。巴基斯坦对进口棉花、棉纱及棉布加征18%关税,电商平台征收18%销售税及5%服务税。
印尼轮胎SNI认证实施重大变更,要求依据5类认证方案评估生产过程和质量体系,覆盖轿车、卡车等轮胎类型。旧产品可流通至2026年7月,企业需更新ISO 9001:2015或IATF 16949:2016认证。菲律宾暂停大米进口60天以保护农民,可能将关税从15%恢复至35%。亚洲政策波动影响全球原材料贸易,建议企业分散采购源,如转向澳大利亚棉花,并加强认证合规性以维持市场准入。
墨西哥将低价商品(低于2500美元)进口税率从19%上调至33.5%,主要针对未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,如中国。巴西推迟智能家居设备安全标准(PE N8/11:2023)至2026年1月2日,涵盖电子开关等组件,给予制造商准备时间。乌拉圭实施灯具能效新法规,要求LED灯和白炽灯贴能效标签销售,符合UNIT标准并通过认证。
这些措施反映区域保护主义升温,墨西哥税率上调可能推高消费成本,企业可探索自贸伙伴替代。巴西标准推迟支持智能家居创新,但企业需利用缓冲期测试产品安全性。乌拉圭法规强化环保要求,建议进口商与本地机构合作认证。美洲政策整合显示贸易壁垒增加趋势,企业应优化物流链,如利用墨西哥近岸优势,并投资绿色技术以符合能效标准。
澳大利亚加强空调设备环保限制,禁止进口高全球变暖潜能值制冷剂的设备,并发布乙酸乙酯熏蒸新规,要求9月1日起对特定货物实施生物安全处理。新西兰放宽建材进口标准,允许外墙系统等产品进入市场,以降低住房成本。伊拉克自9月15日起禁止无质量标识的电器和香烟入境,需附条形码证明。
马士基调整20尺柜超重费门槛,远东-欧洲航线超28吨收取400美元附加费。澳大利亚新规聚焦可持续发展,企业需更新制冷剂技术;熏蒸处理要求注册AusTreat计划,分阶段实施。新西兰政策推动建筑业发展,管道产品引入澳大利亚认证。伊拉克禁令提升质量管控,建议出口商提前获取标识。马士基调整利好货主,但需监控运费变化。全球动态强调合规与创新平衡,企业应制定弹性供应链策略。
sywmjd2025-09-05T17:18:21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