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情向好,稳定向前!精准施策稳外贸!
在2025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增速加快的背景下,政策发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成为关键焦点。专家指出,通过加大融资支持、优化出口退税和推进自贸区建设等精准措施,政策组合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,增强外贸韧性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2025年前7个月外贸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提升,表明我国出口韧性持续增强。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,外贸企业面临压力,但政策及时介入已初见成效。数据显示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进出口增长表现突出,反映出多元化市场开拓策略的有效性。企业订单量增加,中西部省份外贸数据上扬曲线明显,印证了国内稳外贸政策如贸易便利化、口岸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。
针对当前外贸挑战,专家王青分析认为,上半年政策已提升出口韧性,但下半年需进一步加码。东方金诚研究显示,外部经贸环境波动剧烈,企业承压前行,政策需聚焦稳定国际份额。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布局优化,可培育新竞争优势,确保外贸稳量提质。各地政府正组建服务团,一企一策解难题,支持企业从容应对挑战。
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稳外贸的核心举措,金融机构正创新服务模式,满足企业融资和汇率避险需求。例如,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出台措施,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小微企业融资,鼓励跨境人民币“首办户”拓展行动。中国银行等机构已发布定制化方案,为跨国企业和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,帮助抓订单、拓市场、稳客户。政策覆盖全部外贸企业,确保应贷尽贷、应续尽续。
专家刘向东强调,金融机构在保障合理融资需求、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方面大有可为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建议,政策性金融机构推出新型工具定向支持企业,银行采用“一企一策”方案。赵忠秀补充,需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作用,推动低成本资金直达企业,助推稳产稳岗。这些措施长短结合,缓解企业资金压力,提升抗风险能力。
优化出口退税政策作为重要工具,可提升外贸企业竞争力和结构优化。近年来,退税办理时间已缩短至6个工作日内,一、二类企业进一步压缩至3日,体现了效率提升。税务部门数据显示,2021年至2024年出口退税年均增长6.6%,2025年上半年增速达7.1%,反映外贸强劲韧性。长效化措施包括精准推送政策、智能自检服务和全程网上办,减少企业垫资负担。
蓝庆新教授建议,继续缩短退税周期,试点“即出即退”新模式。通过部门间数据直联共享,实现信息互通和实时更新,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专家认为,合理的退税政策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例如加强退税与外贸结构优化的协同。政策加码将助力企业应对关税影响,通过财政金融支持稳定出口预期。
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稳外贸关键,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平台需更好对接国际规则。今年政策陆续落地,如国务院发布的77条复制推广措施,涵盖服务贸易、货物贸易、数字贸易等领域改革。自贸区需压缩限制性措施,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可推广制度创新,以提升外贸产业竞争力。高水平建设聚焦风险防控和“边境后”管理制度改革,强化协同效率。
白明研究员指出,自贸区开放举措有望加码,各地应结合资源禀赋争当“排头兵”。蓝庆新补充,自贸区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改革,培育新兴市场通道。通过共享展会资源和梯度化产业布局,拓展新兴市场,共建多元支点。政策长短相济,将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的外贸战略格局。
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,包括金融、退税和开放措施,形成强大韧性。例如,一揽子金融政策如降准降息,扩展至外贸企业融资协调机制;同时,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和加快内外贸一体化,通过“政策+活动”双轮驱动支持受冲击企业。数据表明,前4个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.4%,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增速更快,凸显政策实效。
温彬首席经济学家分析,政策协同将构建多元市场支点和产业出海通道。各地行动如“企业服务团”和“外贸优品振兴计划”,支持企业开发新品、抢抓订单。组织海外经贸洽谈活动,对接参展事宜,拓展更大市场。这些措施稳定预期,推动科技创新引擎作用,争取更大发展空间。
展望下半年,专家一致认为稳外贸政策需进一步加码,以应对不确定性。王青预测,针对受冲击较大企业的融资支持政策将出台,强化出口韧性。政策重点包括加大融资力度、缩短退税时间和自贸区创新,确保外贸稳量提质。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升级,培育新优势,稳定国际份额。
刘向东强调,各地应加快产业升级和共享资源,拓展新兴市场。温彬补充,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、多元市场为支点的战略格局是关键。政策长短济济,将推进外贸转型升级,助力企业从容应对挑战。未来,持续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,将为外贸注入持久动力。
sywmjd2025-09-01T15:23:34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