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在明当选,韩国市场会迎来哪些变化?
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,标志着从“安美经中”向“战略自主”的重大外交转向。新政聚焦公平经济、产业布局与多边合作,为中韩经贸开辟新路径,为东亚格局注入新变量。
2025年6月3日,韩国提前大选落幕。李在明以51.7%得票率胜出,取代因弹劾去职的尹锡悦。这一结果被视作对前政府“亲美疏中”路线的修正,新政府核心议程直指重塑韩国全球定位,提出“公平经济改革”与“战略自主外交”双轮驱动。其政策转向集中体现在暂停美韩日三方军事同盟进程,并重新审视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计划。
新政府明确提出修复陷入低谷的中韩关系,将重启韩中日领导人峰会列为优先事项。李在明强调“韩美同盟是外交基石,但不应牺牲经济利益”,尤其在台湾问题上表态“不介入”,避免地缘摩擦冲击经贸合作。此举旨在扭转尹锡悦时期“价值观外交”导致的地区失衡,为多边合作释放战略空间。
新政经济纲领聚焦社会公平与产业升级。首要举措是将最低工资提升至每小时1.5万韩元(约78元人民币),涨幅达15%,覆盖560万低收入群体。同步启动50万亿韩元(约2608亿人民币)战略产业基金,重点扶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及新能源领域研发。其中3.6万亿韩元将向半导体材料、设备企业提供低息贷款。
税收激励成为产业升级重要杠杆。研发税收抵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,抵免比例最高可达投资额50%,显著降低企业创新成本。这一组合拳意在强化技术自主性,应对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变化。数据表明,韩国半导体对中国出口占比已降至33.3%,但三星、SK海力士仍有三成营收依赖中国市场。
面对美国出口管制压力,韩国启动半导体产业升级计划:2030年前投入50万亿韩元提升绿色能源占比至35%,推进存储芯片与AI芯片研发。鉴于中国占据韩国半导体六成出口市场,新政着力构建“市场-技术”协作体系。中方提供成熟制程芯片应用场景,韩方扩大产能布局,共同应对EUV光刻机等设备断供风险。
技术互补性成合作突破口。韩国在高端制程领域具技术积累,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、封装环节有产能优势,双方正探索存储芯片定制化生产、AI芯片联合设计等模式。2024年SK海力士在华收入达8.61万亿韩元,同比增长超100%,HBM等高带宽内存合作成为规避美国技术限制的关键路径。
美国加征25%汽车关税重创现代、起亚等企业,致对美出口骤降42%。韩国紧急启动3万亿韩元(约20亿美元)援助计划,推动车企转向东南亚、中东市场,并加速电动化转型。中国凭借占据全球70%电池产能的优势,与韩方开展三元锂电池迭代、自动驾驶数据共享合作,共同拓展新兴市场供应链。
钢铁业面临更大挑战,美国50%钢铝关税迫使现代制铁等缩减产能。部分中低端产线计划迁往中国,中国钢企需警惕低价冲击。双方在高端钢材领域挖掘合作潜力,聚焦汽车热成型钢、新能源轻量化钢材技术互补。预计2025年高端钢材贸易额将增长15%,联合研发有望提升全球市场议价能力。
农产品贸易迎来破冰。韩国拟放宽生鲜蔬果及食品加工原料进口限制,当前大蒜、辣椒等原料关税高达30%-50%。中国农业企业可依托RCEP区域冷链网络,扩大有机蔬菜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。新政下韩国农产品进口额预计突破50亿美元,较现有30亿美元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服务贸易成为自贸协定升级核心。第二阶段谈判聚焦金融持股比例放宽(韩方要求增至51%)、跨境医疗旅游试点及物流数据互通。中国物流企业可参与仁川自由经济区智慧仓储建设,跨境电商可整合韩方美妆保健品供应链,医疗企业探索“医美旅游+跨境诊疗”模式,推动服务贸易额向200亿美元目标迈进。
中韩自贸区升级成为战略支点。根据2025年4月协议,零关税商品覆盖率将从90%提升至95%,预计三年内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。政策协同覆盖半导体关税协调、农产品检验标准互认、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等关键领域,为区域经贸规则重构提供样本。
地缘政治风险仍存隐忧。美国将韩国列入“敏感国家”清单,对19类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管制。新政府需在技术自主与市场开放间寻找平衡,其暂停军事同盟的举措已引发美方关切。未来韩国能否在“战略自主”框架下维系美韩同盟与中韩合作双重关系,将成为东亚经济秩序演变的关键观察点。
sywmjd2025-08-28T16:14:47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