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欧关系迎来重大转折。中方和欧洲议会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限制,为双边合作注入新动力。50年来,中欧贸易从不足30亿美元增至7858亿美元,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。这一举措不仅深化理解,还将在新能源汽车、绿色能源等领域拓展机遇,共同应对全球挑战,推动健康稳定发展。

关系改善与声明

中欧立法机构交往的恢复标志着双边关系的积极转变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,双方决定同步全面取消交往限制,这一决策源于当前形势下对加强对话合作的共识。过去几年,中欧交往因外部因素出现波折,但现在双方都认识到深化合作的重要性。此举将消除沟通障碍,促进高层交流,为后续经贸和文化互动铺平道路。我们期待中欧全面恢复立法机构交往后,能够通过更深入的理解化解潜在分歧,并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慧。

取消限制的背景反映了中欧共同的长远利益。近年来,双边贸易持续增长,2024年货物进出口额达7858亿美元,同比增长0.4%,显示经济互补性。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基于双方领导人的共识:合作远大于竞争,分歧可通过对话转化为增长点。欧盟需展现战略远见,避免被外部力量影响,以增强自身独立性。中欧关系的稳定不仅成就彼此,还为世界提供多极化范例,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。

贸易增长与结构

中欧贸易在50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,展现出强劲韧性。1975年至2024年,双边货物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至7858亿美元,增长超过300倍,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637倍。2024年具体数据显示,中国对欧盟出口5165亿美元,同比增长3.0%,而进口2694亿美元,同比略降4.4%,凸显出口优势。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,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(占比21.3%),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。这种结构互补性源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和欧盟市场开放性,为双方企业提供稳定订单。

贸易伙伴结构呈现多元化,前十大成员占中欧贸易总额84.5%。德国稳居首位,2024年贸易额2018亿美元,占比25.7%,荷兰以1099亿美元居次(14%),其后是法国、意大利等国。中国同波兰、捷克等中东欧国家贸易快速增长,反映区域均衡。欧盟在2004年扩员后曾长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,2020年英国脱欧后降至第二。从欧盟视角看,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期为第二大伙伴,2020至2022年一度超越美国成为第一。这种动态平衡突显双边依赖,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。

新能源汽车机遇

新能源汽车成为中欧合作的关键增长点,出口表现亮眼。2025年一季度,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2%,比亚迪、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12%。欧盟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后,双方同意研究设定最低价格方案,替代原有加征关税措施。这为中国企业提供重大机遇,过去以低价策略打入市场的方式将转向价值提升。企业可投入更多资源于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,逐步扭转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,从价格优势转向综合竞争力。

这一转变源于中欧技术互补和市场供需匹配。欧洲本土电动汽车发展相对迟缓,中国产能急需出口消化。随着关系改善,出口量预计进一步增长,宁德时代与宝马、奔驰的合资工厂落地就是例证。设定最低价格策略不仅避免贸易摩擦,还鼓励中国企业提升产品质量,符合欧盟环保标准。这有助于构建“中国技术+欧洲标准”的协同效应,推动产业升级。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抓住这一窗口,通过创新研发和本地化生产,深化在欧洲的布局。

绿色能源合作

光伏和储能领域的中欧合作展现出广阔前景,技术互补性强。欧洲能源转型需求旺盛,2024年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增长42%,匈牙利电池工厂成为合作标杆。2025年3月,中国出口欧洲光伏组件8.43GW,环比上升45%,一季度累计21.53GW。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测,整体储能市场将保持35%的年增长,2024年大型系统装机量首次超越户用系统。这为中国企业提供巨大市场,吸引双方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上深化合作。

合作模式已形成“中国技术+欧洲标准”的框架,提升全球竞争力。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超80%,欧盟进口增长源于其减排目标和供应链优化。中欧在储能领域的合作不仅限于产品出口,还涉及标准制定和联合研发,如智能电网项目。未来增长潜力巨大,欧洲强劲需求将推动中国企业提升创新效率,同时欧盟可通过合作降低能源转型成本。双方应聚焦政策协调,避免壁垒,确保绿色技术共享惠及全球减碳目标。

未来前景与挑战

中欧合作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,需转化为持续动力。当前形势下,双方互为主要贸易伙伴,经济依存度高。美国关税问题等外部因素反而增强中欧合作意愿,贸易规模有望扩大。企业应把握新能源汽车、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,但需注意潜在摩擦,如技术壁垒或标准差异。欧盟需坚持战略自主,不被第三方利用,以维护双边关系稳定性。通过对话机制,分歧可转化为增长点,助力全球供应链韧性。

展望未来,中欧关系将为世界注入稳定性。双方领导人共识强调合作成就彼此,尤其在百年变局中。加强立法机构交往后,交流将更深入,推动经贸、科技和文化多维度合作。中国企业出海可重点关注高增长领域,但需适应本地化挑战。欧盟则能通过伙伴关系获取资源、投资和制造能力,增强全球影响力。长远看,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是双边福祉,还为国际秩序提供平衡力量,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不确定性。